清穿之嫡幼子日常(240)
“才一千万两?”康熙好像突然间失去了对银两的概念,茫然的看着儿子。
“主要是这个蒸汽火车要用到很多的铁和钢,所以……”太子解释。
“皇阿玛不若跟儿臣去看看吧,也叫上几位大臣,让他们也瞧瞧,要是不好,不做也行。”
太子的底气让康熙不由得侧目,想到了这么多天太子一直在外面忙,心里愈发的好奇到底做了一个什么过来。
户部尚书被喊来的时候还在发蒙,看见了太子和康熙后他条件反射的捂住口袋,没办法啊,最近建学校太花费钱了,他害怕太子和康熙又要要钱,还是躲远点好了。
陈廷敬张英李光地还有纳兰明珠索额图都在,眼看着朝中的重臣占了一半,还都是康熙的心腹,户部尚书欲哭无泪,国库危矣!
第184章 跑起来
太子领着众人到了皇庄上,这里地方大,人又少,最适合做实验了。
戴梓和莱布尼茨就站在不远处静候着。
“这是……”
众人走近看见一个怪模怪样的东西,一节一节的,像是车厢,可是没有顶遮挡,前面有个巨大的缸,里面咕噜咕噜的烧着什么东西。
“这就是戴先生和莱布尼茨先生共同研发出来的蒸汽火车。”太子给康熙和诸位大臣介绍。
当看见眼前这个“蒸汽火车”的时候,康熙就知道刚收上来的钱保不住了。
“此物可以动?”康熙有些怀疑的看着,后面长长的一截箱子,都能动?
“能”太子肯定的说:“就是要先修铁轨,把蒸汽火车放上去,再燃烧蒸汽就能动,速度虽然低了一点,但是运输货物比马车有优势。”太子极力劝说着康熙。
“这铁轨……”
“必须要用铁”太子抢白。
生怕康熙一时想不开要缩减开支。
戴梓和莱布尼茨也被太子喊了上前为康熙仔细的介绍着这蒸汽火车。
毕竟是他们亲自动手的,总比太子这个口头指挥的要懂的多。
康熙甭管有没有劝说动,反正他大概对于蒸汽火车的用途有了很大的了解。
其中最好的就是对军事方面。
“这能载多少人?”康熙问戴梓和莱布尼茨。
戴梓拱手,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回万岁爷,大概能载七十多人,外加十吨铁,如果载人,没半个时辰八里,如果不载东西,没半个时辰三十里。”
“这么多?”康熙皱起了眉头:“你们可不要为了多拿银子骗朕啊!”
半开玩笑的说了一句,但康熙眼里的激动震惊不可置信却是没有办法掩盖的。
“这有什么”太子接说:“皇阿玛要是愿意,它还能更快,有戴先生和莱布尼茨先生在,还怕研究不出来吗?”
现阶段如此简陋的原因是因为太子没有用到最好的锻造师傅,毕竟只是想做一个模型让康熙和诸位大臣好好见识一番,这样将来全力以赴的建设铁路的阻力也能小一些。
只是他殊不知,那些大臣此刻脑子里已经飞速的盘算起来了太子和戴梓说的那些话。
细想一下简直震惊世人,谁能想到他们就弄出来了这么一个举世瞩目的东西。
他们自认不是迂腐的人,好些人也跟着使团一起出去见识过外国的样子,没想到的是还能这样发展。
众人忍不住对比了一下,虽然速度慢了一些,但能承载的货物更多了,行军打仗运送粮草和弹药的时候用处更大,尤其是马儿要歇息,这蒸汽火车只要有蒸汽就行。
越想越是控不住的心跳啊!
“皇阿玛不若先上去试试,毕竟亲自体验了才能说出好不好。”太子邀请道:“诸位大人不妨也试一试。”
太子知道纸上谈兵终究不是正道,不若让大家亲自体验一番,方能知道好坏。
众人谦辞了一番,康熙二话没说先上去了。
简陋的木头车厢,康熙被太子扶着坐在了第一节车厢,剩下的大臣挨个的坐在了后面。
戴梓和莱布尼茨则是去了车头控制方向。
没多久车头喷出了白雾,无形的力量拉动着车轮,火车缓慢而坚定的开始了往前走。
“动了动了”索额图再也忍不住了,看着后面倒退了风景,他眼眶通红的看着坐着的车厢,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能坐上这等神物。
几个大臣此刻好像都释放了天性,哪怕平日里再是端庄,现在也忍不住的叫喊起来。
康熙面上也是止不住的激动,左看看右看看的,看着往后倒退的景色,哪怕车身不稳定,哪怕速度很慢,谁又再意呢?
只要它跑起来就行!
“以后打仗了,再也不怕粮草运行的问题了,想要多少都能运”索额图激动的说。
他之前为康熙调遣了多少次粮草,每次都是急匆匆的,他都恨不得把命给康熙。
现在好了,有了这东西,再急也能装下。
“这等神物是上天要降大福于大清啊”陈廷敬老泪纵横,没想到有一天他还能看见如此盛世,这辈子值了,值了啊!
户部尚书看阵容屁股底下坐着的粗糙车厢,又想到了太子爷说的资金不够,他心里虽然滴血,却也希望这蒸汽火车能够造的完美。
“哼,明儿兵部尚书那小子又该闹了。”户部尚书一边想一边愁。
等绕了皇庄大半圈后众人才下了车,康熙意犹未尽的说:“要是再铺多一点就好了。”
“儿臣也是这么想的”太子笑着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皇阿玛您看……”
“你啊”康熙伸手点点他:“要是做的好,要多少给多少。”
这可真是大手笔了,至少从来没有见康熙说过这话,哪怕之前建的学校虽说动用了一切用的上的力量,甚至借了外债都没有这样过。
“是”太子难掩激动的应声。
康熙则是继续宝贝一样看着那简陋的蒸汽火车,他不是傻子,心里明白自己此刻处在大清发展最好的阶段,也许更进一步,还有可能,他们能创造一个盛世。
一个不同于之前朝代的盛世,一个开创了未来工业进步的盛世。
随后康熙重重奖赏了几位研究人员,其中又以戴梓和莱布尼茨最重。
什么黄金珠宝都已经不算什么,康熙亲自给戴梓和莱布尼茨赐予了爵位,以后他们家也是有爵位传承的人了。
“万岁爷”李光地张口想说话,被康熙摆手制止了,“欸,两位先生劳苦功高,尤其是莱布尼茨先生大老远从英格兰来到大清,又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爵位又算什么呢?”
这句话康熙是用英语说的,在场了所有人,除了奴仆,大家都学过外语,好几门都学过,所以康熙讲英语大家都明白。
莱布尼茨知道爵位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想到大清的皇帝竟然允许外国人拿大清的爵位,他忍不住跟着跪了下去。
他们外国跪拜行礼的很少,来了大清太子也不让他跪,这还是第一次他心甘情愿,跪的比谁都虔诚。
“先生不必多礼”康熙亲自扶起莱布尼茨,“有先生为大清助力,朕心里很是感激,这些都是先生应得的。”
“戴先生也是”康熙温和的说:“你们都是大清的栋梁,大清用人不看他是谁,地位怎么样,只看才能,有才能的人,大清不会埋没任何一个。”
康熙的声音不大,却足够让任何人听见。
莱布尼茨和戴梓忍着激动又道了谢。
士为知己死,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吧!
看着笑眯眯站在旁边的太子,戴梓胸腔突然涌现出一股暖流,他站了出来:“万岁爷,这次的研究太子殿下给了微臣很多的灵感的助力,如果说微臣是那微不足道的星星,太子就是耀眼的太阳。”
太子,太子嘴角的笑容僵了下来。
“哦?是吗?”康熙饶有兴趣的说:“没想到太子对于这个研究也颇有心得啊。”
莱布尼茨迷茫的看着他们,直到戴梓用英语给他解释了一遍,他恍然大悟,“是啊,陛下,您一定要奖励您的太子,他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他了解的知识非常非常的多,给了我们很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