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122)

作者:饼好吃 时间:2024-05-10 08:44 标签:无CP 系统 直播 宫廷侯爵 轻松 历史衍生 古代幻想

  要不然赵匡胤上位之后也怕了,对武将多有防备,但是他做得很体面,没有说鸟尽弓藏,而是杯酒释兵权,保全了和昔日的兄弟如今的君臣情谊,又收拢了兵权,做得让人很是称赞。
  要知道很多皇帝的扣分点之一就是喜欢鸟尽弓藏,当初打天下需要人家的时候就是小甜甜,恨不得人家多打几场胜仗,不需要的时候就是功高震主,呵呵二凤陛下手下有一整个灭国天团,也没见二凤陛下害怕啊。”
  “所以在这一点上,赵匡胤做得的还不错,大家体面分手。”】
  赵匡胤抽了抽嘴角,分什么手,那些老兄弟还是继续给他干活的!
  【“很多人就是分手失败,于是兵戈起,而赵匡胤却成功消除了一场本会爆发的战争。”
  “当然,重文轻武活该被骂,他起头,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无能,从重文轻武变成重文抑武,大宋的士兵是被歧视的,百姓根本不愿意参军,罪犯倒是经常被罚去军队中。
  这哪个正经百姓愿意当兵啊!“】
  赵匡胤颜色一黑,太平年间武将地位本来就会降低,他最多出手压了一下,可是燕云十六州未收复,外有边患,用武将的地方多了去了,所以赵匡胤压根没想过后面的皇帝居然越搞越过!
  赵匡胤:最后背锅的是老子好吧王八羔子们!
  【“生在乱世的赵匡胤也深知武人的危害,后来北宋建立后,受到这个影响而重文轻武。
  想想南北朝时期,就算石虎这样的暴君,都知道要靠文人理政,给他们面子,然而五代十国的武将们就真觉得儒生百无一用。
  《秦妇吟》中有一句形容的很到位,“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昔年的繁荣已经消失不见,放眼望去一片荒凉。那皇宫贮藏珍宝锦绣的内库已烧成一大堆灰烬。在天街上行走,脚下踏到的都是公卿贵族的骸骨。”】
  大唐的公卿贵族世家都眼皮一跳,五代十国前好像就是大唐吧?
  嘶,那他们的家族还有后代……有人已经开始跳脚了。
  【“辣鸡大怂,暂时先不说他,扯回我们的正题,科举制是在宋以后才开始完善发展,在此之前,大唐的主要知识分子来自世家贵族。
  而这样大肆屠戮确实极大的削弱了世家,但是也让文化停滞倒退,不知道多少古籍书册从此消失。”
  “五代十国以前人们都是总是敬重文人的,曹操杀名士也是他的一大黑点之一,就可想而知古代文人的地位,虽然不似大宋那样的无限拔高文人地位,但是像五代十国这样大杀特杀的是从来没有的。”
  “而且武将手握兵权,又各个有想法,于是政权更替就更快了。
  当时群雄并起,各地诸侯争霸,导致全国政治混乱,国家无法统一,而战乱频繁造成经济崩溃,使国家无法维持社会运转。
  这种局面无疑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而众所周知一般乱世之时也代表社会矛盾已经难以协调,这种矛盾是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多少人被逼着落草为寇,又导致农民起义频繁。
  而由于政治混乱和战乱频繁,文化艺术逐渐衰退,当时的文人学者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文化资源大量流失,使文化艺术逐渐衰退,文化水平逐渐下降。”
  “五代十国的形成本是由于唐朝的灭亡和后唐政权的短暂存在导致的。
  可是这一时期却埋下了无数祸根,当时的黑暗历史是多种因素交织造成的,但却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痛苦之中。
  在这个时期,百姓的生活遭受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的崩溃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不是生活在当时的人真的难以想象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五代十国虽然时间远不及五胡乱华那么漫长,却依然“大名鼎鼎”,被人痛恨。”】


第83章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大多都真材实料,所以对外是很猛的,例如李存勖掌控河东,杀的契丹人头滚滚,数十年不敢侵犯河北一步。
  所以尽管五代十国也诞生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人的西夏,但是却不似五胡乱华那样任由胡人屠戮中原。
  这也算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吧,所以宁可武人嚣张,也不让人胡人有机可乘。“李一叹气。】
  很多人都摇头,哪有那么简单,当权者是不能容忍这样的威胁的,有句话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武将手里有兵,在军队有威望,士兵很容易只知将军而不知皇帝,造反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或许有些夸大,但是世情就是如此。
  李存勖嘴角微扬,颇为自傲。
  【“要说五胡乱华时期也不是没有强硬的武将,冉闵就非常有名,他的杀胡令更是有名。
  当时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此时后赵大将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崛起反抗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
  “虽然冉闵行事有些令人诟病,但是杀胡令确确实实震慑胡人,保存汉人血脉,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放眼五胡乱华时期,能让我看得上眼的,冉闵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总体来说,那个时候的胡人危害是远远大于五代十国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五代十国的武将虽然热衷造反,但是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李存勖被称为“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可见他的战绩是很厉害的。”李一夸了一句,下一秒就泼冷水道:“但后来嘛,呵呵,又是一个小号唐玄宗就对了,最后死于兴教门之变。”】
  李存瑁脸色一变,这时候他还没有纵情声色,横征暴敛,还是个骁勇善战,长于谋略的晋王,他咬牙,脸色变幻莫测。
  以唐玄宗比喻,是说他后期也会变得昏庸?兴教门之变是……谁反了?
  毫无疑问,天幕短短几句话,将会悬挂在他头顶一辈子,如果足够警醒,也许未来会有所不同,这一切都是未知。
  【“但也正因为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武将出身,所以才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武夫秉政,改朝换代犹如儿戏,都是二世而亡,以下克上比比皆是,而这一时期文人几乎丧失话语权。
  大概也是因此文人吸收经验教训,所以到了宋朝又反过来大力打压武将。
  两者显然都是一个极端表现,一个好的皇帝要学会平衡文武势力,哪一方过大都不好,建议大家以五代十国和两宋为教训,别学!!!“】
  黄巢冷哼一声,世家垄断上升渠道,不让他当官,那他就自己抢!
  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纸上还有墨迹,定晴一看,赫然是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他落第之后所写,像那样黑暗没有任何希望的朝廷,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如今再来看,这诗倒是越发应景。黄巢自语道:“我就是要杀,杀他个血流成河,让那么公卿士族都知道我的愤怒。”
  【“五代十国不为后世所喜甚至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就是因为之后文人又占据了上风,掌握话语权吗?
  当然,文人翻身做主是到了宋朝了,在五代十国,他们的话语权是直线下降的,那么打压文人阶级的五代十国对待军队又是什么态度呢?
  都说大宋没人愿意当兵,因为脸上或者身体也会留下刺字,所以很多人都都会骂两宋对待士兵的糟糕待遇。
  但实际上,刺字的事情同样出自五代十国。
  《文献通考》记载:五代时“征讨不息、师人疲苦,多亡命者。梁祖患之,乃令诸军悉黯面为字,以识军号”。
  赵匡胤也是五代十国的人,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于是“北宋初期,凡投充禁军、厢军者,都强迫刺面。刺字的部位除了面部外,还应有两鬓或额角”。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