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251)

作者:安静的九乔 时间:2022-10-29 12:00 标签:爽文 系统 穿越时空 历史衍生

  而观星辨位, 也确实是航海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性不输于与使用磁针指点方向。
  现在明远问起宗泽:为什么想去“航海社”。宗泽只是回答:“以前在这杭州城里见过几个夷人海商,也听从海上回来的水手讲过冒险故事。就挺想去那些从没去过的地方看看的。”
  明远望着这个小孩说话时认真的模样,笑道:“相信你会如愿以偿的。”
  如果一切顺利, 他能够成功扭转这个时空的命运, 宗泽日后也许就不必为“过河”这件事耿耿于怀了。
  而种师中则皱着小眉头,看了看明远记在纸上的社团,最后说:“那我就捧个场, 去一下没人报名的算学社吧!”
  明远顿时扶额:算学社确实是现如今报名人数最少的。以至于明远甚至在考虑,要不要自己也混进府学去凑个数, 免得主持算学社的沈括太受打击。
  好在有种师中!
  但是种师中这小孩绝对不是好糊弄的。
  这瘦削少年转头看看明远:“明师兄难道不打算去报个社团吗?”
  明远心想:你既然去了我就不去凑数了, 免得露怯。
  但表面上他却郑重其事地回答:“这是因为, 我在办学。”
  一听见“办学”两个字, 所有人望着他的眼光都有不同, 各自肃然起敬。
  而明远也确实在办学——他在办“会计学校”,也就是将之前在汴京曾经办过的短期“经理训练营”搬到杭州来,搞得正式一点,推出了各种不同的学制,主要有三个月、半年和一年制的,并且颁给结业证书。
  之前他利用“经理训练营”推广大食数字和复式记账,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如今汴京城中的不少大商户,都开始启用了复式记账。
  更有不少大商人凭借各种关系找到明远,想要送自家的账房与管事,来学习这特别“管用”的记账法。当然,作为这些账房与管事的东主,他们自己总不能看不懂这些账目,因此希望明远能够在“经理训练营”之外,再开办一个“东主训练营”。
  明远这“会计学校”便应运而生,不同的学制,也正是为了这些各不相同的需求而制定的。
  现在,明远感受着看向自己的钦佩目光,忍不住也有些飘飘然——
  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如今他正通过杭州府学的“结社”,与民间自办培训学校的方式,快速推进这个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
  至于这些人才是否符合朝廷的期许,明远目前还没有心情去管这个。
  “另外,”明远故意清了清嗓子,要宣布一件大事。
  “我打算写一本书刊印!”
  看着他的几个人同时睁大了眼睛,纷纷流露出类似于“哇哦”的表情。
  明远知道他们在惊讶什么——他到如今,都还没有满二十岁。
  未及冠的人,竟然妄想可以出一本书刊印。
  但这实际上是老师张载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上次明远与王雱一番长谈,将他所知的一系列与“市易”有关的原理都告诉王雱之后,明远也自行整理了他所说的内容,并加以总结和提炼,寄给了张载。
  前不久,张载的回信到了。
  张载竟然认为他的想法“很有创见”。
  明远当然很不好意思,因为那些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观点,他只是把另一个时空里,前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所观察到基本原理,用自己的话又阐述了一遍而已。
  张载鼓励明远将这些内容写出来,刊印,让世间能够看到,并予以讨论。
  也就是说,张载并不认为,明远所说的这些,会是足以诠释先贤的“经学大义”,但这些的的确确足以“经世致用”。
  然而这份鼓励,对于明远来说已经足够了。
  因此,当其余几位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并且询问明远打算写什么书刊印的时候,明远便大言不惭地答了五个字:“经济学原理!”
  ——相当之不要脸。
  *
  这天,明远在望湖楼召集惯例聚会,苏轼姗姗来迟。
  年纪较小的种师中和宗泽,明远已经让人送回府学附近的住处休息了。沈括尚未除孝,不便饮宴,因此没有出现。
  只有“狂热粉丝”秦观,和明远一起,在等待苏轼的到来。
  苏轼一进聚会的閤子,便招呼酒博士上酒。稠酒一至,苏轼抬手便给自己斟了,一扬脖,饮了个干干净净。
  “子瞻公,”明远察觉不对,赶紧喊停,“举杯消愁愁更愁,再者,饮酒也不是这样饮的。”
  虽然眼下杭州的天气并不冷,明远还是让酒博士将酒先去温了,免得苏轼喝冷酒伤身。
  “远之说得对……某确实是烦恼……”
  苏轼摇着头叹息道。
  他一回头,同时看到秦观与明远两对关切的眼眸正殷切望着自己。
  苏轼顿时觉得心中舒畅了些,露出苦笑:“都是因为公事……却连累两位小友为某忧心。”
  秦观听说是公事,便不敢再说什么。明远却对苏轼道:“苏公不妨说说,我等就算是帮不上什么忙,苏公这一说出口,也算是一种开解。”
  倾诉是缓解忧愤情绪的一种好办法——明远: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苏轼顿时笑道:“还是远之仗义。”
  于是他将心中的烦恼一一说来。
  原来,竟还是有关新法推行的事。
  先是募役法。
  王安石为了充裕国库,推出了“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也就是让需要轮流服劳役的平民可以交上一份“免役钱”,免除服劳役。
  此法推出的时候在朝堂上闹得沸沸扬扬,但是最后实际推行时却没有遇到那么大的阻力。
  这主要是因为,有钱人只要交上一份免役钱,就可以免除繁重的劳役,自是乐意去交。而出不起免役钱的贫民,原本就要服劳役,现在的情况却并不比以前更糟糕。
  只是,想想此事的公平性,就不免让苏轼唏嘘。
  “富人可以交钱免役,而穷人却无法逃避此等重役,某观此法,真是何其不公也。”
  明远的想法却不完全一样:“此法从公平性上来说确实欠妥。但是国家拿到了富人所缴纳的免役钱,反过来可以以市场价格雇佣平民百姓,让他们付出的劳力能够得到报偿。这实际是将一部分富人缴纳的免役钱,让穷人以劳力换取。是将财富在贫富之间转移的一种做法。”
  苏轼头一回听见有人如此解释“募役法”,有点犯傻。
  “只是公平性上确实欠妥。依我看,富人所缴纳的免役钱,应当超出同等工作量雇工工钱更多些;而且越是富户,应缴的免役钱就应当越多。”
  如果能把累进税率搬到宋代来就更好了——挣得越多的人缴税越多,而不是现在这样,只凭借名下土地田亩的数量收税,不少富人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免缴税金。
  当然了,明远希望引进累进税率也有一份私心:如果他自己也能多缴一些税金,会让他的花钱大业也更轻松一点。
  苏轼一凛,将眼光转过来,问明远:“依远之之意,‘募役法’如果加以完善,其实也大有可为?”
  明远点头:“是的。”
  秦观在一旁早已听得傻眼,此时此刻,他心中突然生出一个念头:不止是“文学社”,我还应该追随明远,去学习那个……经济学?对!经济学!
  苏轼努力思考了半天,始终没能绕过这个弯子,但是刚才那般烦恼与苦闷已经暂时都抛在脑后了。
  他像是获得了一线希望似的望向明远,道:“远之,那些还不了‘青苗钱’的小民应当怎么办?”
  明远:……啥?青苗法?
  ——他只知道,青苗法在陕西推行得颇为顺利,他完全不清楚此法的弊端竟会如此严重。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