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78)

作者:安静的九乔 时间:2022-10-29 12:00 标签:爽文 系统 穿越时空 历史衍生

  他随即释然:“郎君来自关西,不同的物事在各地有不同的名字,这事也是常有的。”
  “本地管这叫‘仿单’,通常是夹在货品里一起送出来的。”
  明远看着他手中的那张“仿单”,只见最上方印着一行大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是一个“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两侧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计”,这是在为购货者指明方向了①。
  再向下看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明远不懂“兴贩”和“加饶”的意思,问了史尚才知道,“兴贩”就是批发的意思,如有批发,便能打折。
  这张仿单表面有折痕,看起来像是包在盒子外面的。大约这店铺出售盒装的细针,然后将仿单裹在盒子外面。
  当然,这仿单也都能是放在贩卖布匹布料,甚至是香粉胭脂的店铺里,主顾购入货品时顺手将拿上一张——算是“联动营销”?
  明远在史尚的指点下,看了不少类似的仿单,有药铺、家具、镜子、雨伞……各种品类。
  难怪这汴京的刻印坊不愁没生意,没有一家愿意出售的。
  “史尚,你知道这仿单是用什么版印出来的吗?”
  明远存心考考身边的这位“百事通”。
  史尚则胸有成竹地回答:“有的是铸铜版,有的是雕木板。”
  明远给了史尚一天的时间去了解汴京城中的刻印生意,史尚也利用这一天时间,跑遍了所有的刻印坊,成为汴京刻印界的“百事通”。
  明远点点头,对史尚的表现很满意。
  他想了想,接着问:“我如果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需要准备什么?”
  史尚惊讶地张开了口,却一时没能说出话。
  明远想要买一家刻印坊不成,马上就转变思路,想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这样跳跃的思维是史尚万万没料到的。
  但史尚马上调整过来,略略思考,就回答:“您需要有经验的刻印匠人,要有一间足够大的院子,有至少一名管事,能够充当账房的。另外您需要有上门来刻印的主顾……”
  “主顾?”
  明远闻言一笑,心想:苏轼不就是一个大主顾吗?
  史尚见明远的表情,知他胸有成竹,便不再多说。
  “需要官府核准吗?”明远又问。
  史尚不愧是“百事通”,对此非常确定:“不必,只是开业需要在开封府备案即可。”
  “那就好,”明远笑着点头:“你去物色院子和管事。刻印匠人那边,我来想办法。”
  *
  明远早在来汴京之前,就想过要把京兆府的刻印坊搬到汴京。
  但京兆府作坊那里,工匠们多是本地人,拖家带口的,不便离开。再加上刻印坊的生意已经上了正轨,明远也不好强求,只留了话,说是向来汴京的话就来,到京城就上牙行打听他。
  此外,明远拜托了与东南一带有生意往来的绸缎庄掌柜,托人寻访毕昇。
  他不记得多少毕昇生平,甚至不知道毕昇现在是否在世。茫茫人海中,仅凭名字和职业寻人,就好像是大海里捞针,权且试一试。
  谁知明远下定决心要自己办刻印坊的第二天,有人找上了门。
  “郎君,门外有一人,自称姓毕,求见郎君。”
  随宅院一道“租赁”而来的门房姓万,明远跟着宅院里的其他人一道,喊他“老万”。
  明远点点头,要老万将人引进来。
  “见过明郎君。”
  进屋的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颇有风霜之色,两鬓已经花白。
  明远连忙上前,与来人见礼,问起对方的姓名,来人答道:“老汉名叫毕文显。听说明郎君在寻访先祖父?”


第54章 百万贯【加更】
  明远寻访毕昇之际也没想到, 此时距毕昇已过世已有近二十年。连他的长孙毕文显,也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自称“老汉”的人了。
  按毕文显所说, 毕昇原是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人, 少小离家,学得一手雕版制版的手艺, 是乡里有名的能工巧匠。但他生平一向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只有过世之后才由子孙扶柩回乡, 叶落归根,归葬故土。
  毕文显介绍毕昇的时候, 一直盯着明远,话里话外显得犹犹豫豫的, 似乎觉得明远实在不像个手艺人。
  “先祖父有一遗愿, 想要将他的制版之术传给后人。”
  毕文显冲明远拱起双手,询问道:“敢问小郎君,可是为了先祖父的制版之术而来?”
  明远反问:“可是活字制版之术?”
  听见“活字”二字, 毕文显陡然睁大双眼, 脸上泛出喜色。
  明远又问:“令祖是如何制版的?”
  毕文显喜色顿去, 嗫嚅着道:“我……我也不知道……”
  原来, 毕昇在晚年时自创了一种新的“制版术”, 但是这种技术成熟后不久, 毕昇便在杭州过世,过世之时, 只有长子毕嘉陪伴在身边。毕氏四子后来齐聚杭州, 扶柩回乡。
  毕嘉不是制版工匠, 对于毕昇身后留下的制版术没有半点了解。
  因此毕家的子孙, 也并不知道先祖的“制版之术”究竟是什么。
  “难道……令祖没有师兄弟,没有同在刻印坊里供职的同僚吗?”明远问毕文显。
  毕文显摇摇头,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与祖父共事的同行们……说祖父的制版之术太过繁琐……”
  明远顿时皱起眉头:怎么会?
  不过这说辞,倒是和他在长安城中与工匠们交流,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一样的。
  “活字”印刷术,复杂在于前期投入,必须先制出若干常用字的“活字”,才谈得上能够“活字”排版。在这番工夫花费出去之前,活字印刷术肯定没有木雕版那般“立竿见影”,马上就能上手印刷。
  试想,汉字至少有两千常用字,很多字会重复出现,至少要准备两枚以上。这种庞大的“前期投入”,恐怕阻拦了活字印刷术推广的脚步。
  明远又想:不过,毕昇应当是留下了一套用于制版的“泥活字”才对啊?
  他马上自己想明白了:那是用陶泥烧制的“泥活字”,既不是铜制,也不是铅字,自然容易损坏。毕昇过世,这套活字无人再维护补充,毕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自然就进入了一个“停滞期”,暂时无人再用了。
  他想了想,问毕文显:“你是听说我在寻访令祖,所以找到汴京城中来的吗?”
  毕文显点着头道:“是,老汉听家父说起过,祖父过世之前曾经留下话,说是有一位天纵才智的小郎君,对祖父首创的这制版术知之甚详,只可惜去了汴京。将来那位小郎君一定会来寻访,因此嘱咐我等后人把祖父当年留下的器具保存好。”
  “因此老汉听说了明小郎君之事,家中便凑了些路费,遣老汉上京来了。”
  明远听着忍俊不禁:“令祖父认得的小郎君……应该不是我吧?”
  毕文显挠挠头:“确……确实……”
  毕昇过世已有二十年,他认识的年轻人,现在肯定已经不年轻了。
  毕文显继续说:“那……那位小郎君似乎姓沈……”
  明远:姓沈的杭州人?
  他一时想不出是谁,但一抬头见毕文显,便见这老实巴交的乡里汉子双手都十分局促地攥着袖口,露出十二分的紧张。
  这名需要全家凑钱,才能从淮南路上京的乡里汉子,穿着一身短褐,头上戴着浑裹,肘部和袖口都钉着补丁,但不明显。
  明远想了想,已经大概猜到毕文显上京的用意,问:“毕家老丈,我能见见令祖留下的物品吗?”
  毕文显显然就是在等这句话,闻言竟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连忙说东西搁在门房。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