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穿越攻的种田科举路(175)

作者:十一行 时间:2024-06-02 09:59 标签:种田文 甜文 穿越时空 布衣生活 科举

  通州府处在大炎朝的西南方,虽然带个“南”字,却既不属于南方,也不属于北方,饭菜兼具两方特色。
  不过周宁也不是原来就会桌上这些菜色,是来了通州府后,渐渐同春闲巷的邻居相熟,邻居时常会做这些通州府特有的菜,一来二去,有时谈起来,知道他不会,热心的婶子就教了他。
  周宁便渐渐学会了好些通州府独有的菜色,桌上的花蓝桂鱼,鸡汤煮千丝,都是同对面张婶子学的。
  周宁对厨房的事情很是拿手,只是听张婶子说过两次,他便在家估摸着弄,没想到做了两次就成功了,味道还真好,尤其受到双胞胎喜爱。
  谢景行也挺喜欢的,每每吃到都会感叹自己运气好,穿到了一个饮食发达的世界。
  因为周宁琢磨着做菜,一天天的新菜色层出不穷,有时做得多了,他也不浪费,会送去给邻居吃,慢慢的邻里关系更是好得像是一家人。
  屿哥儿时不时往谢家来,也不担心菜不够吃。
  今日祝世维过来,周宁做出了近些时日他练手后最拿手的几道菜,谢定安又去外面买了石榴酒回来。
  谢定安仍是不擅喝酒,平日家里也就没有备着酒水,只能现去买,祝世维爱喝酒,他作为主人定是要相陪的。
  祝世维今日过来还有事,没有多喝,一壶酒他和谢定安一起,也只喝了小半,不过仍是宾主尽欢。
  饭后周宁和谢定安去收拾厨房,屿哥儿被双胞胎拉着到了外院玩。
  谢景行将祝世维带进书房,夏日虽天长,可散学后回来又用了一顿饭,天色已经隐隐暗了下来。
  到书房后,谢景行先点燃了烛火,才让祝世维坐在书桌后,他则立在一旁,才用完饭,他不喜立即就坐下。
  祝世维控制了饮酒的量,只是微醺,神志清醒。
  谢景行注意到内院过来了一道人影,是周宁泡了一壶茶过来,白釉青花的竹节柄壶被放在托盘里,旁边倒扣着两只同茶壶一套的茶盏。
  谢景行将托盘从周宁手里接过,放在了离书桌不远的圆桌上,谢家书房并不大,只有不到八平米,不过书房本就不能太宽敞,会伤眼。
  书房靠近外院的墙上有一面大窗,窗户本是靠木棍向外支撑的支摘窗,上半部分可以支起来,下半部分可以随时摘下去,谢景行觉得不便,前次找工匠打井盖时,顺便让改成了双面往外推的窗户样式。
  两侧窗户都是由冰裂纹样式棂花组成,是改窗户的工匠听周宁说家里有一学子在府学就读,提了建议,周宁同意后改的,冰裂纹代表着寒窗苦读,也预祝金榜题名,是个对读书人家顶顶好的寓意。
  上面未糊窗纸,双面通透,只在外间落了一层纱罩,既不挡光也可防蚊虫。
  书桌就是窗户下,有烛火照着,纱罩往两旁散开,外间月光也透过窗户洒落进来,很是明亮。
  翻过茶盏,为祝世维倒了一盏茶,又给自己倒了一杯,是莲心薄荷饮,入夜后喝,也不用担心受影响睡不着,周宁一向考虑周到。
  “老师,过来喝茶解解渴。”圆桌旁有两张官帽椅,祝世维顺手拿过书桌上的期刊,期刊是谢景行从府学里带回来的,坐在了椅子上,“你已看过期刊了,还合意吗?”
  谢景行道:“当然合意。”再好不过了,能在古代做出如此质量的期刊,已经远超他期待。
  祝世维端过清透微黄的茶水喝了一口,道:“满意就好,黄娘子担心做得不够好,来来回回折腾了三次,才最终定下了期刊的样式。”
  他用饭时喝了酒,饮酒后自然口渴,他干脆一口气将茶水全部饮尽了。
  谢景行又给他斟了一杯,“老师和黄娘子办事,自然是尽善尽美。”
  将茶端在手里,手指微动,茶盏在手里转了转,祝世维长叹一口气,“若是尽善尽美,又如何能让京城一篇文章流传如此之广?还影响了天外居士的名声。”
  谢景行没有意外祝□□提及此事,失笑道:“老师,总不能只让你们出招,却不让人家回手吧,天下可没这般道理。”
  祝世维抬头,谢景行眉目含笑,神色从容,确无一失一毫的怨怼,“倒是我魔障了,还不如你一个十几岁孩子想得开。”
  谢景行双手抱臂,嘴角微扬,促狭道:“文章里批评的是天外居士,我只是通州府府学里一个小小童生,那名满天下的天外居士又与我有何等关系?”
  又安慰道:“老师也别放在心上了。”
  谢景行见祝世维眼里还带着丝愁闷,想了想,便干脆转移话题,“他们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出来,都顾不上遮掩,应该是老师们做了什么事情,逼迫地他们不得不如此吧?”
  那冯文州虽只是一翰林修撰,却是由何次辅点为新科状元的,若他们之间没有些关系,为何不提拔其他人为状元,更何况,何次辅乃是主考官,也便是当次春闱所有考生们的座师。
  翰林修撰虽不过是从六品,后面却站着正一品的内阁次辅,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冯翰林修撰是由何次辅派出来的马前卒。
  若非如此,仅是一篇文章,不会在期刊仅发布几日后就传遍了全天下,闹得天下读书人为之议论纷纷。
  祝世维犹豫了一下,过往他们办事虽借助了天外居士的名头和华夏诗,可是朝堂里那些阴私是没有与谢景行诉说的。
  谢景行也从未提及过,那便是他并不想深陷其中,可此次是谢景行却主动提到,祝世维便不隐瞒,徐徐道:“你也知通州府前知府与卫庆省贪污之事,这两件事全是由长公主派人检举并抓获的,相关证据也是侯爷和世子全力相保,才能呈于朝堂之上。”
  “就如此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通州府前知府、卫庆省前总督和布政使尽管已经被押解上京,距今已有两月有余,几日前却仍只被关在刑部监牢里,尚未伏法。”
  谢景行愕然道:“为何?”
  祝世维冷笑道:“地方重臣在地方犯案,地方官员并没有权处理,只能会押解进京,受三司会审。”
  谢景行明了,大炎朝司法很是特殊,对各级政府有着不同的权限限制,如百姓犯罪,受鞭挞或棍杖,知县可判;受劳役徒刑或是流放需得上交至府城官员判决;受死刑,必送往京城经三法司定夺。
  若是官员犯罪,无论大小罪责,必须送往京城,有三司审理判决。
  三司乃是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谢景行没有打断祝世维的话,只凝神细听。
  “若是三司会审结果一致,可直接将结果交由皇帝过目,执行判决,若是三方意见不一致,便只能再行商议,若商议后还无法取得一致结果,便只能将三方意见交由皇帝裁夺。”
  “虽然是三司会审,可初审时以刑部和都察院为主,复审时才会与大理寺为主,而负责此案的刑部尚书恰恰又是何大学士门生。”
  “而初审结果,你猜是何?”祝世维嘴角挂着一抹讽笑,显然极为不满。
  谢景行摇头,“还请老师明言。”
  祝世维缓缓道:“不论主犯还是从犯,一律流放,主犯不许赎刑,从犯允赎刑。”
  大炎朝的赎刑制度,在定国立律时就写在了《大炎朝律》中,朝廷四品官员以上犯罪者可以通过支付一定数量的银钱减轻或免除一定罪责,但只许“赎及死罪以下矣。”
  流放在死罪以下,可交银赎刑。
  谢景行已经读过《大炎朝律》,其中明确规定“监守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一贯以下杖八十,四十贯处斩。”
  无论是通州府前知府还是卫庆省一众官员,所贪银财远远已经超过四十贯,论律该处斩。
  谢景行惊愕道:“这么明目张胆地包庇?能过得了长公主那关?”
  祝世维愤然道:“怎么可能?为了将这群人拉下马,英护侯世子可是不顾危险,以身诱敌,才能将那群人捋下官袍,送去京城受审,若只是流放还许赎刑,凭太后一党之手遮天,说不定过没几年,他们又能风风光光回到京城。”
  “如此判决直接就被都察院左都御史打了回去,官员犯罪初判虽是刑部和都察院共同主审,可却以都察院为主,刑部也无法,只能继续审判。”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