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穿越攻的种田科举路(252)

作者:十一行 时间:2024-06-02 09:59 标签:种田文 甜文 穿越时空 布衣生活 科举

  他反思了一下,谢景行又从未对他发过怒,他何故在内心深处隐隐担忧他生气呢?肯定是自己的问题。
  谢景行几人已往外行了几步,见他没跟上,疑惑看他。
  抛却心中无缘无故的想法,他忙不迭跟了上去。
  整个安平省几乎都是高山,平地少且河流众多,要想选一处地方修建府城可不容易,这也是安平省整体面积几乎能排大炎朝所有省份中等偏上,却只有八个州府的原因,着实是因为实在找不出更多的地方再修建一处府城。
  不过明州府这块地方选得不错,几乎可以算是安平省八府最宽阔的,府城可比通州府大上许多。
  可明州府之所以成为安平省省城,只是因为这座州府历史最为悠久,朝廷所派官员最先驻扎在明州府,而并不是明州府有多大、多热闹。
  刚建成的明州府几乎可以说是只有一座城楼看得过眼,当然,人也算多。
  城外一条大江,大江的东南向上八百余里就是通州府,通州府旁即为清河府,中间还有安平省另一州府,沿着大江向下三百里才有安平省的其他州府,离得都不近,周围县城大多都靠近明州府,因此,来往明州府的人员才会比其他州府多些。
  安平省每个州府都有江道、河道可供船只停泊,只是河道、江道宽窄不一,明州府初始自然也有河道、码头以及朝廷所派官员,不过,人员虽多可受地所困,百姓贫苦,市井很是萧条,虽为安平省省城,可却并不比其他州府繁华多少。
  直到出现科举取仕制度,作为乡试举办之地,官员众多,学子也多居于此,学府林立,乡试之时士子云集,如此才渐渐与其他州府有了些差距。
  不少商户慢慢就将生意做到此处,原来荒无人烟之地,也渐渐变得热闹繁华,如孟冠白所购置这处河房所在之地。
  一出门转过后巷便到了与河房相连的正街,酒楼、茶社遍地,小摊小贩更是数不胜数。
  谢景行几人很是随意地跟着人群往前,卖胭脂、卖布巾、卖糖人的摊子都只是一览而过。
  孟冠白随着他们时走时停,最后停在了一处街道转角的食摊旁,招呼道:“管家说了,这家的鱼丸面极为劲道,汤鲜味美,极力推荐我们来尝尝。”
  客随主便,谢景行几人都是头次来明州府,由本地常住居民推荐的,味道该是不差。
  再一看,食摊旁足足摆了十几张桌子,一直延伸到里头巷子中,几乎都坐满了,而对面就是一家酒楼,酒楼可有三层。
  就在酒楼对面做生意,还能有这般多客人捧场,就算无人推荐只是恰巧遇到,也是想要尝试一番的。
  几人坐在两张长桌拼接成的一整块方桌旁,孟冠白叫了摆摊的老叟过来,点了东西,他们便在此静候。
  这里可不止他们一桌读书人,看穿着打扮,他们旁边的那桌该也是来参加乡试的,两边离得很近,能听见那桌三位读书人之间的谈话。
  “听说本次的主考官们今日就要到了,就是不知是哪部的官员?”是一位看着三十来岁的文人。
  居然是在谈论此次乡试的考官,谢景行等人昨日才到,未来得及得知消息,不过得知考官比他们还晚到一日,倒也不觉太过惊讶。
  乡试主考官都是从京中选派的京官,选出来后还要千里迢迢赶过来,而且为了避免与学子之间私下联络,定然是一到明州府就举行上马宴,之后就得立即进入贡院,在乡试结束之前不得外出。
  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考生贿赂考官的机会,再就是为了考官们考虑,晚点进去贡院,在里面待的时间也能短些,长久封闭在一处地方,就算贡院不小,待着也不舒坦。
  旁桌之人忽然放低了声音,“你们可知本次的主考官是谁?”
  孟冠白刚刚叫好东西,转过头想要说话,恰巧听到此句,立马闭嘴不言。
  都是将要参加本次乡试的学子,自然好奇主考官,也就是他们未来的座师是哪一位。
  坐在谢景行身后的中年学子道:“我怎能知道?若是如前朝一般,乡试主考官是由布政司和按察使司以及巡抚御史在本省学府中挑选教官,还能猜猜。”
  这个谢景行也知道,前朝时,乡试主考官是在本省挑选出的,一开始是选择三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精通理学之道且操德品行俱佳之人,并不要求必须是,只要是明达懂经又公正之人都可,后来则演变成了只选择合适的学府教官。
  不过就算不改,一省之中能满足要求的,也数不出几个人来,自然好猜。
  那边话声还在继续,“可现在主考官是从京城而来的,我在京城又无人脉,哪里能知道这般紧要的消息?”
  由京城选用京官担任乡试主考官是大炎朝建朝后才改变的,因为前朝时选用教官或儒士为主考官,其无论有无官职,见了巡抚御史和进士出身的知县等外帘官都矮了一头。
  改卷时,内外帘官本应不得私自交流。
  科举取士只看文章,在本省选出的教官和儒士虽然精通理学,能通过文章判定一个学子的才学和品行,可作为主考官却根本拦不住外帘官越权查看试卷,只要有考生贿赂了外帘官,想要私自更换排名也是可的,科举愈发不公,选出的不少人都是一些无才无德之人,失了举办科举的初衷。
  在前朝时就有人反对此种制度,大炎朝建朝后,开国皇帝听取并采纳了官员中通过科举,凭真才实学考上进士的学士的意见,主考官才改为由京中选拔六部和翰林官员,只要是有才有行之人都可上书奏请担任主考官,并不以官职高低为先。
  这些全是祝世维这位至今不知身在何处的老师同谢景行讲过的,他的回忆才到此处,身后便响起了更为压低的声音,“本次下来的主考官一位是从五品的工部都水司员外郎舒方海,另一位则是翰林院的正六品侍讲包忆安。”
  声音低到谢景行仔细凝神才能听见,可到底是听清了。
  不止他,其他几人也都听见了,孟冠白和丘逸晨都是惊得睁大了眼,几人满脸讶异,面面相觑。
  谢景行未曾想过他们只是出来吃个早食,随意选了个摊子,就得闻了此等秘辛。
  主考官的选派,在从京城出发之前,就是本人也不知会被派往哪个省份,而得知地方后几乎是立即出发。
  没想到主考官还没到,消息却传来了,定是这人在京中有故人,才会及时将消息送过来。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也不知道多少应试学子想要知道主考官姓名,好能有所准备,没想到谢景行几人根本没有起心打听,却在无意中得知了。
  “当真?”显然身后之人也惊讶,声音都大了不少。
  “千真万确。”说出考官信息之人话语严肃,“等他们到达明州府不就见分晓了?我又何故欺骗两位?”
  另外两位学子连连说道:“并未说客兄欺骗我等,我等只是太过惊讶。'
  "既如此,我们该要动作快点,也不知书肆中有无这两位大人往日的习作?”
  另一人也道:“之前并未听闻过这两位大人,也不知他们喜好什么文风?”
  “正是如此,我们还需在其他人得知消息之前先去看看,万一有,还得先买下来,不然等大家都得知了,再去买怕是买不着了。”
  说着他连桌上还剩一半的面都不顾了,就想喊来老板结账走人。
  还是说出消息的学子说道:“先不急,考官们最早也得快晚间才到,我们还有一日时间。”
  听到他此言,身后的动静才小了下来,可三人吃饭的动作却也明显快上几分。
  谢景行几人对视一眼,皆都心领神会。
  他们的面端上来时,恰巧后面三人吃完离开。
  孟冠白这才抑制不住兴奋地道:“我们也快些,真是时来运转,未曾想到居然得到了如此重要的消息。”
  他还碰了碰一旁寇准规的肩膀,“寇兄,我就说还是要多出来走走,若是一直闷在家中,等我们得到消息,黄花菜都凉了。”
  古往今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哪个不会将自己的文风往主考官的喜好上靠,不然就是文章写得再好,若是不得主考官的眼,虽不至于将之罢录,但却也会影响排名,乡试最终排名可完全是由两位主考官商量决定。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